省应急管理厅防汛防旱处党支部把党旗插在防汛抢险救灾一线

来源:省应急管理厅机关党委 编辑: 乔建喜 审核:丁辰莹 发布时间:

省应急管理厅防汛防旱处党支部现有党员6名,支部所在处室主要负责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近年来,支部以打造“追风逐雨”先锋队为党建品牌,充分发扬“敢于担当、使命必达”的应急铁军作风,引导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让党旗在防汛抢险救灾一线高高飘扬。支部荣获2022—2023年度省级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标兵党支部”,所在处室先后2次被评为“全省防汛抗洪工作先进集体”,3名党员干部被评为“全省防汛抗洪工作先进个人”。

江苏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系统复杂,极易突发自然灾害。仅2023年以来,全省就发生洪涝灾害10余次,强对流、低温雨雪冰冻、大雾、大风、寒潮等各类灾害性天气过程近百次。“工作中,我们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汛防旱处党支部书记蒋建新说。

紧抓预警提示“第一时间”

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清醒认识我省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整体形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扛起防汛抢险救灾的政治责任。支部全体党员始终保持紧张的备战状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党员领导干部带班制度,以预报预警为令,闻令而动、严令而行,确保最快速度到岗到位、进入战斗状态。聚焦汛情险情发展变化,与省气象台开展早中晚“三会商”,党员骨干力量实时紧盯雷达图,及时下发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提示。会同省气象局、广播电视局、通信管理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节假日、夜间等重要节点和特殊时段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开通重要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闪信强制接收功能,全面投用全省9万余个应急广播和预警“叫应”系统,确保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三个全覆盖”。自2023年以来,累计联合会商100余次,下发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提示单80余期,滚动提醒受影响重点地区100余次,累计发布预警信息5339条、覆盖应急责任人近2600万人次,启动全网发布21次、覆盖短信用户3.2亿人次。


会商研判.jpg

畅通灾害防范“最后一米”

党员领导干部率队深入南通启东市、海安市和盐城市阜宁县、宿迁市宿豫区等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创新开展基层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工作试点,探索建立“123”工作体系,即锚定“少伤亡、少损失、低影响”这一工作目标,抓住“临灾叫应、转移避险”2个关键环节,围绕“谁来叫、怎么叫、叫应谁”和“谁来转、转移谁、转到哪”,建立“3个一”:即一个应急联动机制、一个转移避险方案、一张风险隐患清单,着力打通基层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最后一公里”。做实党组织联动,支部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加强跨部门的协调配合,先后牵头印发《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省级联动机制》和《江苏省强对流天气应对工作手册》,及时会商研判、有效配置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践行抗洪抢险“最大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支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抓防汛抗洪救灾任务落实作为检验党风党性的试金石、磨刀石,持续深化“三个一线”行动,尽最大力量搜救被困人员、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用党员先锋行动筑起坚强的防洪“大堤”。在应对2023年超长梅雨和高频次强对流天气引发的严重城市积涝时,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深入一线,现场调度指挥,科学统筹应急抢险队伍,第一时间成立“党员突击队”,紧急赶赴淮安、扬州、泰州等地区开展应急排涝作业,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汛期累计出动3500余车次、近2万人次,排水300余万方。部分地下空间大型排涝装备无法行进,支部党员干部与抢险救援队员们一道肩挑手扛,想方设法把机泵架设到位,以最快效率投入排涝。为支援兄弟省份的抗洪抢险工作,支部党员主动克服家庭困难,有的把暑假在家的小孩送到老家请父母帮忙照看,有的放弃休假疗养的机会,有的克服身体不适,主动请缨带领省防汛应急抢险安能队等6支防汛抢险队伍,千里驰援北京门头沟、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抗洪抢险排涝。累计投入抢险救援人员200余人次、大型排涝装备60余台套、工程装备30余台套,累计抢通道路30余公里、疏浚河道近20公里、清理土石方5万余方、抽排涝水近1000万方。在异乡抢险排涝现场,支部党员干部积极践行“我是党员我先上”,克服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等困难环境,24小时驻扎在抢险排涝现场,指导抢险队伍制定排水抢险方案,对接驻地为抢险队伍提供后勤保障,最终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受到了应急管理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黑龙江驰援.jpg

落实救灾救助“最暖行动”

支部每一名党员都时刻牢记:作为党员,就是要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用“追风逐雨”的实际行动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2023年,我省先后遭遇“6·10”“8·13”“9·19”3次强龙卷风,导致2万余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045人,房屋倒塌664间,不同程度损坏14114间,直接经济损失51691万元。灾情发生后,支部全体党员干部立即进入应急状态,保持“5+2”“白+黑”工作模式,把受灾人员救灾救助摆在首位,针对房屋倒塌损坏、灾害性天气威胁等情况,组织受灾地区做到应转尽转、能转快转。大家心中坚定一个目标“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受灾地区救灾部门联合组建临时党支部,分组赶赴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点,督促指导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确保转移安置群众和受灾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第一时间将1000万元省级救灾补助资金拨付至受灾地区,全力组织做好灾情统计、查灾核灾,协调保险公司开辟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做到应救尽救、应保全保。同时,对受灾乡镇6000余间因灾损坏的民房实行表格化管理,按照“一户一档一照片”的要求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工作台账,有序推进灾后修缮工作。


转移安置群众.jpg

支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9”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四强”党支部为重要契机,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忠诚履职、担当作为,始终让党建工作成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红色引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