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兴市机关工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三报到三服务”活动,在为民办好实事、争当先锋表率过程中弘扬“四敢”精神,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创造性。
带着责任摸清群众烦心事。聚焦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工作,活化“干部+”模式,机关干部带队进企业、入车间,挂钩联系210个重大项目,开展跟踪调度30余次,派出各级干部160多人次,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链服务专班服务,为企业现场“把脉”“开方”纾困解难,协调解决“拿地既开工”等方面问题310余个。建立由基层党组织领导,行业监管部门下沉,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和志愿者参与的“1+1+X”矛盾排摸机制,推进入户走访、开门接访、多渠道迎访“三访”机制,深入村庄院落、群众走访调研120余次,畅通12345热线、政务服务平台、市长信箱等问题反映载体,精准延伸网格风险隐患排查触角,上报婚姻家庭、上学就业等小微纠纷信息1.2万余条,累计处理1万多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带着办法做好群众暖心事。健全“群众点单、部门派单、干部接单”工作模式,累计办理群众“急难愁盼”诉求事项2.5万件、化解农民工欠薪、保交楼等方面矛盾700余件。举办“人才夜市”招聘活动2场,通过企业“摆摊”亮岗、人才“纳凉”择业,吸引企业79家、提供就业岗位3552个。针对看病拥挤问题,开通“互联网+医疗”功能,全市1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4家基层医疗机构线上进驻“宜兴健康云”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以来在线就诊服务达70万人次,大幅提升就医便捷度。加快推动金城小学新建工程、学府路实验小学改造工程等6个项目,满足9091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发挥 “市镇联动、家校联育”机制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家校座谈等形式,联系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95所,覆盖家庭3000余户,制定个人信息清单4000余份。
带着感情维护群众满意事。充分发挥机关工委优势,实施小事派单流转、难事联席会商、急事研判预警机制,推动政务数据集成化利用、政务部门集中化办公,会商解决宜城街道东山一村排水防涝等20多个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三跨”难题,切实提升机关服务效能。围绕重大项目保障、营商环境优化、民生服务改善等重点,协调处理用地审批、项目环评、政务服务中心改造等相关问题2000多件,加大服务供给侧改革力度。高标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强化适老化基础配置和养老助残服务硬件设施,岳堤苑一期小区获评“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深化城市家具布局,重构特色化、人文化、生态化公共活动空间,打造12处“席地而坐”城市会客厅,规范培育塘田大桥桥下“运河集市”,实施城区首个“古风集市”周王庙庙街综合改造,打造“烟火气+自然美”“古典+现代”的高品质城市生活圈。